发表于:2017-07-06 15:54
近日,我国著名招商引资专家、上海漕河泾园区原董事长陈青洲在一次内部论坛上分享了他对中国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的重要研判,他用自己33年园区招商运营经验提炼了12条产业园区建设经验。
感谢今天会议的主办单位、协办单位、支持单位,感谢大家,使我有机会来参加这样的论坛。本人是从改革开放初期跟随着中国开发区一路走来的一名建设者和管理者,在33年的实践中,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想得最多、思考最多的是如何继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现在,我们愿意把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悟出的感想,和大家分享,相信后发的园区一定会做得更好。今天我会围绕主题讲三个方面。转型和发展趋势,问题以及建设特色小镇的一些思考。
一、产业园区的转型和发展趋势
科技是开发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经历了几个阶段,开发区也经历了这个过程。大家都知道,我们改革开放一开始是靠土地、原材料、劳动力要素来驱动的。后来我们逐步又提升为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和硬环境的完善发展来驱动的,再到后来我们觉得光靠要素和硬环境还不够,要更加注重功能、注重服务、注重软环境,以这个软环境来驱动。
今天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批了219个,高新区有156个。主要有以下特点。
1、八十年代,提出工业为主,外资为主,出口为主,赶上第三次科技浪潮,提出了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九十年代,经过十年的开发建设,工业为主提升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利用外资为主提升为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为主,出口为主提升为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为主,两个“致力于”,即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
3、进入本世纪,在实践当中创造,得到了中央肯定,又提出了“三个并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发展,境外投资和境内投资并重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并重发展,致力于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致力于体制机制的创新。这个提法更接近于我们今天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4、2014年,是中国开发区30周年,全国举行了开发区的纪念会,老中青三代创业者、建设者们一起提出了“四个转变”,会议结束的时候,汪洋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做总结,肯定了这“四个转变”,即: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后写进了国务院文件。今年国务院办公厅7号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23条,再次重申了“四个转变”,这“四个转变”就是今天我们在做的。
回顾中国开发区发展过程,经历三十多年实践,形成了“三条基本经验”、“十二条具体经验”,我就简要讲一讲自己曾经工作的漕河泾开发区的12个变,这12条,我都用了“坚持”二字。
1. 坚持“一个中心”战略: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战略。 这一条是不变的,但是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三十多年前的高新技术和今天的高新技术的内涵在变,不变的是战略,变的是内涵,不变中有变。
2. 坚持“两个重点”:即: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两条腿走路,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这是非常重要的,要坚守,但是从1991年邓小平提出到今天过了26年,实践在深化,能不变吗?所以是不变的重点、深化的实践。
3. 坚持推进“三大园区”建设:从双优园区、数字园区、国际园区向生态园区、智慧园区、国际化园区提升。先提出“双优园区”即: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创优、ISO10000管理体系创优,后来提升为国家生态产业示范园区的发展要求,那就是变的。数字园区,进一步提升为智慧园区。国际园区,拓展为国际化园区。内容本来就在变。加上持续创建、持续改进,不变中有变。
4. 坚持建成“四个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出口基地、高新技术辐射基地(强化基地,水平提高)。
5.坚持国际规则、实行国民待遇,使国有、集体、民营、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及其他混合所有制等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开发区平等发展(反对所有制歧视,践行更高要求)。
进入漕河泾园区的企业,三分之一是外资和央企,三分之二都是民企,包括留学生回国创办的企业,在开发区不问所有制,也不问身份背景,只问你是不是高新技术企业,只问你是不是来进行科技创业,大家享受一样的政策,这条当然是不变的。但是大家再回顾一下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关于深化改革决定当中,一共60条,340多项举措,100多处提到了所有制公平及混合所有制,用这个要求来对比,我们要继续向更高的要求去努力,那就是变。
6.坚持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是不变的,但是为什么又是变的?当初提的“五个高”,即:高科技、高品质、高标准、高附加值、高产出和“16个字方针”,即:统一规划、分期启动、滚动开发、科学发展也是应该坚守的。但是国家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土地资源实际上是更加稀缺了,对我们使用者的要求更高了,这就是不变的原则,更高的要求。
7.坚持从“七通一平”为主要内容的硬环境建设向更加注重服务、注重功能开发的软硬环境并举建设转变。
8.坚持从“工业重地”向“一二三”产业并举发展,再到“一部三中心”(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的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营运结算中心、管理服务中心)集聚。
关于产业园区发展趋势,我们目前的园区向这个方向走,曾经有若干个第一,但不是永远第一,今天发展的趋势,全国各地的园区都在创造,还包括很多民营园区,开发主体不是一个,开发区升级,开发区走向综合城区,开发区产业地产商崛起,开发区招商引资精细化,开发区品牌化和连锁化,开发区产业资本集聚助推,不单单是传统的融资的形式,今天资本运作助推园区开发,开发区从引资到引智,开发区公共服务平台常态化,世界是圆的,世界又是平的,今天我们是平台经济,平台运行,开发区政策措施创新空间扩大,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指向调结构、转方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内涵提升,供给侧改革等。
二、在产业园区下一步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写好四篇文章
产业篇;环境篇;资金篇;创新篇。
2、注重六大问题
开发区开发过程中应当坚持问题导向,最集中的问题是:规划、建设、招商、管理、创新创业、生态和商业配套服务。
3、关注十二方面
在做好规划的前提下注重以下因素:
(1)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2)有利于融合本地资源优势
(3)有利于提升资源内在价值
(4)促进老企业改造
(5)对接国家战略,如:“一带一路”等
(6)符合国家重点引导专项
(7)符合绿色生态环保要求
(8)选择本地区最具特色产业门类
(9)关注项目中长期效益
(10)注重人才资源开发和贮备
(11)建立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
(12)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百姓获得感为己任。
开发区发展中的12条具体经验,我们的每一个发展过程中都在营造要素环境,我们某一个方面做得不够,要补短板,并且要完善,当然这个是动态的,数字不重要,今天只是12项,说不定明天大家在发展中还有需要完善的要素还可以加进来。集合要素资源,释放综合优势。在每一个园区和地区的发展中都会碰到这个问题。
1、完善要素。开发区经营环境。
2、开展运营。开发区的资本和运营大循环,这里说的六大经营和两大循环。短平快项目,在搞一个园区的过程中见效比较快,像当年投资、当年回收、当年投产,继续运作。但是搞一个园区有一个很大的一片土地,我们单单靠当年的投入当年是无法回收的,我们就要加上公共资源,通过未来的收益来弥补今天的投入,从这个意义上来做平衡,也就是说我们是一种中长期的投资,所以两大循环一个是资金的循环,一个是投资的循环。
3、开发的模式。开发区的运行体制大体上现在是三种:政府委派的管委会,一种是政府授权的国资机构,还有一种是既是上市公司又是管委会的,我们开发区目前有几家,比如说长春金开,天津泰达,但是今天在实践过程中多元的投资、园中园的形式、民营企业融入到开发区,新的形式产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经济形态融入到开发区,我们的开发模式是在探索、发展中,而且要继续探索发展。
4、开发区的品牌战略,重视品牌。开发区这个品牌不仅是有传统意义上的标识,现代意义上它应该就是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你的内涵,代表着你的价值。所以形式、内容、主观、客观,这当中关键是要颠覆原来的一个看法,所有的牌子好像都是领导赋予我们的,不对,所有的品牌,最终擦亮这个品牌的是社会公众,是公众的认同,这也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悟出来的。
5、完善文化。刚才我已经说了,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的提炼,物质文化的构建,行为文化的倡导,制度文化的创新,品牌文化的升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向纵向发展,开发区文化自信。
6、服务,坚持服务,服务是开发区永恒地主题,最重要的软环境、软实力,开发区的一切业绩都是开发区的企业及其他的员工创造的。我们作为开发区的管理者,作为一级政府派驻的机构也好,国家授权的特殊机构也好,它只是一个配角,是一个搭台者,唱戏的还是企业。
7、创新。开发区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要坚持,这当中包括创新理念,理念可以是少数人,还要形成创新文化,这个不是少数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团队。举措和实践,创新的文化,创新的理念最后的落脚点是实践。
8、人才是开发区第一资源。开发区最宝贵的财富是人。
9、依法治区,包括国家、地方、园区各个层面各尽其责,说到无主的地方,我们都有地方人大为园区进行了立法,但是我们国家层面上的中国开发区条例至今还没有形成,既是不足,也是我们曾经探索有效的地方。
10、合作:引进来和走出去。实际上,就像今天上午毕所长介绍的,如果从海洋经济来说,今天我们东部沿海地区就是“前方”,如果从“一带一路”的战略高度来说,我们包括三个陆地的边界都是“前方”,我们的“一带一路”五条路径、五大走廊就是跨过了北、西、南三个陆路边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都是“前方”,也互为“后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今天一个企业,比如说在东部发展,他用的是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发展,上海本来资源就很少,有的资源甚至没有,用兄弟省市生产发展的产品还有可能。今天我们的出口受阻,新兴发达国家对我们挤压,现在的经济还没有触底回升,世界上对我们的“双反”的调查和案子还不断,有的人还故意挑衅,我们国内有这么大的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兄弟省市的资源生产出来,那么生产导向、资源导向,市场导向,我们在东部地区——上海的企业家,重新进行他们生产要素的分布,重新进行产业上游有布局,当然还要考虑服务导向,哪个园区在同等条件下服务情况怎么样?创新导向,哪一个区域有创新,有发展,特别是年轻的创新投资者可以到那里发展,所以合作是必然的趋势,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是谁说要引进来和走出去,而是最终企业说的算,这也是一条基本经验。企业要离开你,它一定有他的道理。企业要进来也有道理,没有永远的契约,而只有企业永远的需求,我们要满足他们。
11、园区发展。30年来中国的开发区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效应?这里的作用我用吴仪副总理在开发区20年中勉励大家提出的四个作用,希望继续发挥,这次30周年汪洋总理又提出了作用,窗口、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有什么效应?一个园区,无论是高新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中保区、工业探底等等,一定是体现一个产业集聚效应,资源集约效应,环境的集中控制效应,成本集管效应,城市效应。
12、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事,要规划和引领,要战略规划引领我们的具体规划、专业规划,做到纲举目张。
三、对于建设特色小镇的建议
中国开发区在发展过程,已经形成了园中园开发、片区开发、分园区开发、商业园开发等,这是国际上通行的。今天我们是叫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当中,我认为必须以科技引领,实际上更确切地说是科技小镇,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获得了新的机遇,当然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必须注意几点:概念、定位、作用、特点和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概念,我这里写了三句话,它的特点、特色,简单说20个字:“特色为本,产业为根,宜居为核,双创为体,企业为主”。我们的园区,不应是行政体制下“打造”出来,而应是在市场主导下生育成,这点非常重要。“四位一体+四者合一”,发挥三个作用,还有十个特点:自组织,共生体,多样化,强联接,开放性,产业集群,微循环,自适应,协同,超规模效应。
需要注意的问题:坚持有条件发展,防止一哄而上;坚持有重点发展,防止大铺摊子;坚持有特色发展,防止千镇一面;坚持因地制宜,防止违法圈地运动;坚持市场主导,防止政府大包大揽;坚持以人为本,防止形象工程;坚持产业核心,防止“空心化”;坚持模式创新,防止短期行为。
结论,创新与坚守。创新起源于拉丁语,第一是更新,创造新的东西,第三个是改变,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和物化,创新也是30年来伴随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法宝。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开发区人孜孜不倦的写照。为什么要提坚守?创新也需要坚守,坚守就是坚守那些年生产中不应该丢弃和流失的东西,比如说创新的灵魂,比如说开发区人不能放弃科技产业园,不能松懈对企业包括员工的服务,坚守绝非一阵子,需要持之以恒,坚持需要咬定不放松,坚守需要意志坚强,创新与坚守应该是辩证的统一。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